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基本信息
经营情况
社会责任
新闻中心
集团新闻
二级企业
媒体报道
党群工作
人才战略
员工培训
企业文化
发展战略
农垦文化
员工风采
宣传视频
集团产业
绿色云品
农林资源
农业服务
政策法规
风险管控
通知公告
联系我们
联系地址
投诉建议
友情链接
新闻中心
集团新闻
二级企业
媒体报道
集团新闻
首页
新闻中心
集团新闻
“一粒米”背后的农垦情怀
发布时间:09:27:05
日期:2021-04-22
查看次数:
26734
T 浏览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到:
“一粒米”背后的农垦情怀
——云南农垦集团云粮大理洱海流域绿色种植项目工作组纪实
春季大理,风大燥热,早到的高温就像天然的“桑拿”,瞬间让你汗流夹背。
大理市湾桥镇向阳溪村3500亩田地上 ,烈日炎炎黄土满天,一辆辆运土车在田野中往来穿梭,一台台育秧机在田地上辛勤劳作,一排排新秧苗在秧盘中茁壮成长,一个个“开荒人”在黄尘间耕织梦想。
他们的梦想是扎根农村,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行动诠释着一份坚守;他们的梦想是携手共进,用“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坚持着一份责任;他们的梦想是排除万难,用“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驻守着一份初心。
他们是粮食安全保障的先锋队,是洱海流域保护的实践者,是绿色有机稻米的打造方。
他们,就是云南农垦集团云粮大理洱海流域绿色种植项目工作组。
一份坚守
2021年4月4日清明假期还未结束。早上7点,节令的阴雨淅淅沥沥的下着,云粮集团副总经理蒋强简单收拾行李后,直奔单位,因为今天他要带领一支工作组进驻大理市,去坚守一份非同寻常的任务。
“这份任务非同寻常,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在工作组出征前,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陈云忠专程赶来送行,千叮嘱万嘱咐,这是云南农垦集团的重托,也是云南省委省政府的信任与期待。
自2020年集团在大理洱海边成功种植具有地标性代表的优质水稻,打造出深受市民喜爱和称赞的“云粮·洱海留香”高原软香米后,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2021年1月,集团又与大理市签订了《大理市环洱海绿色种植基地项目》合作协议,在“十四五”期间,以“水稻+模式”在大理环洱海流域湾桥镇、银桥镇、喜州镇、上关镇以及洱源县以绿色、有机的方式种植面积达10万亩的绿色水稻。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第一年,按照计划,这年必须完成2万亩的种植。
重任压肩,蒋强作为这支先头部队的领头羊第一次感觉到压力巨大。
“刚下来时,千头万绪,除一片荒地外什么都没有,所有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大理市湾桥镇向阳溪村是绿色水稻种植项目的第一个主战场,3500亩的田地自三年前清理蒜田后一直处于空荒。“压力有多大动力就有多大,面对困难,我们这支项目工作组没有惧怕、也没人退缩,每天布置的任务大家都会千万百计的完成。”蒋强口中这个让他自豪的项目工作组目前有7人,是云粮集团根据实际需要,从各部门挑选出来的精兵强将。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
自驻扎到向阳溪村后,蒋强带领着工作组立即展开行动,迅速投入“战场”, 围绕重点转变角色,梳理问题清单、制定实施方案和详细时间表,联系合作社和劳务公司,尽快开荒种地,每天除正常的田间指导、管理、监督外,还要与政府、供电、水务、工商、税务、农技站、农机站等各方进行工作对接,早出晚归、加班加点、紧张有序地开展着项目推进工作。
“我第一天参加工作组就工作到夜里一点半。”许晓云是工作组里3位“铁娘子”之一,平时在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责的她,到这里还是感觉有些不适应的重压力和高强度。“加班到夜里12点以后是经常的事儿。”许晓云说,工作组每天早上8点开始工作,要督导种植、外跑协调、准备资料等,每个人都身兼数职,晚上9点左右才回到办公室,回来后还要集中召开分析工作会,听汇报、查进度、抓细节、解难题,在问题多的情况下,会议通常都要召开3、4个小时。“现在工作任务繁重,每一项工作都很重要,能在岗位上忙着我心里踏实,再苦再累都值得。”
如今,工作组已连续奋战了10多天,大家不辞辛苦地每天坚守在岗位上,没有午休、没有周末、更没有节假日,风里来、雨里去,顶烈日、冒酷暑,尽己所能、全力以赴。目前,田耕地上荒地已全部开挖翻好,碎土、筛土、拌肥、晒种、催芽、装盘、育秧等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中。
一种责任
4月14日,大理天气预报依然是大风、干热。午饭后,和如鹤来到田地里,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掀开育秧盘上的塑料薄膜,详细端详着刚长出来的秧苗。“比昨天又长高了些。”他对旁边的工人说,“育秧的养护非常关键,一点都不能马虎,得经常检查。”
种了大半辈子米的和如鹤是种米专家,也是工作组里的“定海神针”,什么时候育秧、插秧、收割都是他说了算,“只要有他在,我们就不慌。”稳重成熟、博学多才的他,总是让人感觉很踏实。
一般水稻的生产周期为7个月左右,根据大理市的气候、海拔等情况,3月至4月为育秧期,4月底至5月为插秧期,“目前,距离育秧期结束还剩十多天,每天必须要完成3万盘育秧任务,才能预计在4月底完成46万盘的育秧总量。”时间紧、任务重,为了保证秧苗质量、顺利完成水稻种植最关键的第一阶段任务,和如鹤每天都蹲守在田地里,摆盘、填土、覆土……每个环节他都要亲自指导、全程跟踪,确保万无一失。
“把粮种好,这是我的责任也是使命。”对于和如鹤来说,这样质朴的愿望也是他一直坚守的初心。
除了和如鹤外,工作组里的罗青也要每天到田地里早晚各一次的对育秧盘进行查看和清点,“我以前为了保持身材每餐饭都会吃的很少,但在这里不得行,必须每顿都吃着饱饱的,不然没力气干活。”罗青是工作组里的开心活宝,活泼开朗的性格使她对任何事的态度都是积极向上,“有幸能成为重要项目工作组中的一员,我会好好珍惜,也会用尽我的全力,认真努力完成任务。”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大理州属于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四季温差小,干湿季分明,是水稻种植的适宜地区,但在每年春季都会出现一段时期的严重干旱,“今年春季干旱特别严重。”罗青说,水稻种植最重要的就是水,泡田、浸种、育秧、灌溉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水,种植用水保障成为工作组开展工作最大的难题,对此,罗青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与工作组其它成员一起一次次的跑政府、作沟通,写请示、做汇报。功夫不负有心人,4月12日,大理市副市长主持召开协调会议,要求市农业局、水务局、洱管局、各乡镇等各部门配合云粮集团制定水方案,给予用水保障。
“终于解决了这一大难题。”罗青松了口气,脸上又浮现了开心的笑容。
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就是责任心。责任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
工作组中,有4人是共产党员,他们充分发挥着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作用,团结其它组员万众一心、冲在一线、攻坚克难,把所有的工作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把洱海流域绿色种植项目当做自己的事业,用汗水诠释着一份担当,用热情书写着一种责任。
一腔情怀
见到顾红已经是晚上10点了,她刚从田地里回来,当晚刚到一批有机肥,她肯定是要到现场去清点查看货物的。
“为了赶种植进度,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挑灯夜战。”顾红是工作组里的一名财务人员,主要负责项目日常财务核算和工作组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工作组中所有工作都可以交叉,唯独财务工作只能专人专管”,但是由于人手不够,顾红除了要负责财务工作外,还要跟随工作组一起管理耕种、帮忙协调、招聘人员。
“虽然每天很累但很充实,因为我可以学到许多财务以外的管理、营销、金融、人力资源等诸多领域的知识,每天都能接触到新鲜事物,在学习中成长是最快乐和最有趣的事了。”看上去温文尔雅、说话轻声细语的她,对待工作有着财务人员特有的严谨和细致。
按照云南农垦集团坚决打好“绿色食品牌”的部署和要求,“绿色化种植”是此次项目的重中之重。
为使“绿色”体现在种植中的方方面面,顾红与工作组其它人员一起严格把控每个环节,地里必须使用有机肥、拌肥必须严格按照比例、秧盘播种量必须为每盘120克、育苗覆膜必须用无杂质细腻红土等,所有操作都控制在一定尺度数量标准范围之内,把好“统一育苗、统一机械插秧、统一中耕管理、统一机械收割”“四统一”的第一个重要关口,土壤通过绿色维护后,也变得更加肥沃了。有趣的是,在翻耕时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了许多鹭鸶跟在翻土机后面啄虫吃,形成了田地里一道靓丽风景。
“土地、谷子都是有生命的,你怎样对它,它就怎样生长。”顾红和工作组其它成员一样,坚信只要坚持绿色种植一定会种出“最好的大米”。
值得一提的是,工作组里还有两名“秀才”,
硕士研究生学历的
王睿和张建平都是90后的年轻人,有他们的加入,工作组充满了创新与活力。虽然年轻,但两人却抱负远大, “种子”专业科班出身的他们,力致要做好云南种业发展,让小种子发挥出大力量。
截止4月17日,工作组在湾桥镇的育秧工作全部结束,已转入第二个战场上关镇进行8500亩的育秧。时间越来越紧、任务越来越重,也许下一站比上一站更艰苦、问题更多,但是工作组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带着一份使命、扛着一份责任、守着一份初心、秉持一腔情怀奋勇前行,用实际行动种好一片田、打造一份绿、装满一袋米,无论是他还是她,都努力在这片洒满爱的土地上耕织梦想,努力向省委省政府、向集团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田野间,仿佛听到了他们胜利的凯歌。(
陈玲
)
责任编辑:吴坚赟
上一篇:集团纪委到云胶集团景阳公司检查督导疫情防控工作
下一篇:
云南农垦集团与云南省设计院集团座谈交流
返回列表